编辑: 最近的话题是,360、美、创维、“lalamove”(拉拉·穆布)除了造车之外,华为还宣布不再造车。 这些科技和互联网基因的企业“触电”的动机之一,毫无疑问是智能化的前景。 大家的热情一定来源于对“软件定义汽车”的向往,梦想着有一天能卖软件赚钱。
疫情进入涅槃后,国内新造车运动死灰复燃。 现在,在第一波浪潮中跑出的几位实力选手,已经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主力。
第二波造车潮更是来势汹汹。 不仅之前流传的汽车企业纷纷推出新企业品牌,互联网、手机、家电、移动甚至运输领域的玩家也在摩拳擦掌准备入场。
从常识上讲,能蜂拥而来那么多“门外汉”的,必然是有钱人的傻逼工作。 但是,造车不巧人不傻,钱也不多。
说到人,这里有各种各样聪明的头脑。 说到钱,汽车典型的投资大、周期长、回报低,新势力们无论多么高兴,目前也无法逃避损失。 “不做车”、只做供应商的华为也曾表示“短期内不考虑利润”。
不赚钱,就有那么多玩家插队,这是什么样的人很热闹?
以“用软件定义汽车”的名义
纸面上的动机,一般是抽象的。 例如“引出汽车智能通风口”、“抢占未来流量入口”、“成为先进移动运营商”、“打造智能互联生态”等。
在细小的东西下,微弱地指向同一个方向。 虽然造车赚不到钱,但是有了车之后,就会变成摇钱树。 无论是流量入口、生态环节、服务载体还是其他什么。
更直观的说法是,硬件是否赚钱无关,用软件赚钱才是大生意。
这不是新概念。 “软件定义汽车”,被誉为在第一波造车潮中已经腐烂。 不仅是新企业品牌们在叫嚣,以前流传下来的车企也同样在叫嚣着。
特别是特斯拉涉嫌走上了通过软件赚钱的道路,给同行带来了很大的刺激。 大众、奔驰、宝马纷纷高呼“软件驱动”,到处聚集it人才,创办软件企业,忙得不可开交。
在各个领域都有解体预测,也有“为软件定义汽车”的意思。 麦肯锡预测,到2030年,软件占整车价值的比重将从目前的不到10%上升到30%。 波士顿预计到2035年,汽车数据和软件服务将创造1570亿美元的年收入和近300亿美元的利润。
算下来,差不多是德系三强全年利润的1.5倍,近20%的利润率是秒杀车。
比起预测,“用软件赚钱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是去年广汽来的“行为艺术”。 当时,创始人廖兵在领域大打出手,曝光旗下产品hycan 007的bom名单,宣布硬件综合利润不会超过1%。 将来在软件上获利,狠下心来。
只是,广汽来了,结果在软件上什么噱头也没做。 廖兵出去后,很快就回到了造车的老路。 同批次的新企业品牌们,不管是出来的人还是没出来的人,大多数的便宜部分都是从事汽车制造的运营,首先专注于电动化,很少会提到“软件定义汽车”。
卖软件不容易
目前,电动化步入正轨,智能化成为中心命题。 “软件定义汽车”的大旗被第二波造车热潮中的玩家们高举。 用软件赚钱已成为说服自己、说服外界的最有力的论据。
似乎浮现出了曙光。 最近,小鹏在第一季度财报中披露了xpilot3.0自动驾驶软件包的收入。 累计8000万,其中5000万来自全年订单,3000万来自今年第一季度。
与接近30亿的收入相比,8000万只是零头,但意义不小。 这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明确软件收入。二,从8000万收入推测,p7买家中付费购买xpilot3.0的比例,到第一季度接近20%,渗透率相当大。 马斯克以前要知道,特斯拉fsd在国内的渗透率也没有超过2%。
另一股销售自动驾驶软件包的新势力到来,从未在财报中公开过软件收入,将被纳入“其他销售”。 这个项目去年为将来贡献了10亿7500万美元。 根据未来人们的特征和忠诚度,nio pilot的渗透率不会低吧。
除了这两个以外,国内软件收费化的生态没有什么亮色。 像威玛299,499元的“表盘主题金”这样的玩法,营销环境比实际意义要大,没什么可说的。
从世界范围来看,特斯拉作为软件付费的先锋,仍然是独一无二的。 财报显示,截至今年一季度,特斯拉与互联网、自动驾驶、软件更新相关的递延收入余额接近20亿美元。 其中,fsd毫无悬念占据大头,累计2019年为特斯拉贡献了1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。 据预测,到2025年,fsd将为特斯拉提供9%的营销和25%的毛利,令人羡慕。
而且,与其他玩家相比,特斯拉的软件商店的产品也更丰富。 除了自动驾驶外,还有车载娱乐服务包、百米加速能力升级包、后座供暖等。 可以说,在“预置硬件+软件付费激活”的逻辑下,特斯拉已经为汽车企业自主销售软件,并走出了不小的空区间。
只是,卖软件依然很难。 不仅是自动驾驶,很难让你在汽车的正常功能上追加钱。 即使是自动驾驶,也没有几家公司有自主控制硬件和软件,作为产品销售的能力。 fsd是其中之首,但现在光环正在消失,前途似乎增加了一些变量。
躺着赚钱更难
不仅仅是自己卖,车企要通过软件赚钱,也有上平台的门路。
在这方面,最能想到的就是苹果和安卓店的模式。 用自己公司的操作系统搭建了软件平台,囊括了第三方,在其中开发了APP应用,最后从收益中分得份额,好好地躺着赚了钱。
苹果和谷歌一直忌讳赚多少钱,但外部通过开发商分成数字,计算出两个年交易额分别为64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。 30%的平台将被抽取,达到190亿和105亿。
关于利润,以前吃鸡游戏平台端的epic games对提取规则和比例不满意,于是将苹果和谷歌告上法庭,在此期间APP商店的利润率达到了80%。 赚多少钱,可以出乎意料。
这样的钱景,对于饱受硬件微利之苦的汽车领域,是无法想象的。 趁着智能车这股东风,实现了宿愿,成为了许多新老玩家的目标。
但是,现在很多汽车企业基于安卓构建的所谓APP商店,实际上是由手机端魔改造的,在车端价值不大。 特斯拉情况特殊,自家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制作的,对开发者太不友好了,只能靠自己慢慢补充生态。
因此,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已成为领域的一大风潮。 大众、奔驰已经确定了日程,国内的汽车、长安、吉利等也在全力以赴。 与此同时,还有各种汽车企业主导的“开发者联盟”、“顾客共创平台”,将囊括本公司软件平台的开发力度。
这样,做台似乎很难。 但是,要找到那么多戏,恐怕不容易。
车的数量太小了。 手机开发者的生态繁荣是因为终端数量多。 苹果和安卓商店暂且不谈,在各手机企业品牌的APP应用商店中,活跃的也是数亿顾客。 这是所有汽车企业品牌无法达到的数量。 为许多人开发APP,收益前景暗淡,开发者们自然很有趣。
更致命的问题是,在高级自动驾驶落地之前,车侧的应用生态多少是个伪命题。 最典型的,APP商店里的两大摇钱树,游戏和文案,没有自动驾驶的支持,乘车大部分时间都不幸福。 为车边开发的怎么样?
所以,各路玩家们高举旗帜,搞好布局,用软件赚钱,路径就不那么清晰了。 入场取洞后,一边做一边等,应该是现在很流行的感觉。 至于什么时候能守住云层,谁也说不准。
标题:“汽车靠软件赚钱,真的靠谱吗?”
地址:http://www.0317jhgd.com//dfqcxw/152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