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:夏威夷大学的研究者去年在北极拍摄的日食照片。 向周围延伸的构造是冠状病毒,在冠状病毒底部还可以看到由月球地形形成的伯利兹珠
从日食中开始的日冕研究 要想弄清楚太阳的 脾气 ,预知太阳风暴的爆发,减轻太阳风暴对我们的影响,就要对日冕进行细致的注意和研究。然而,平日里,日冕被太阳光球耀眼的光芒所遮挡,难以进行比较有效的观测。 日全食发生时,由于月球对光球的遮挡,平日里暗淡的日冕便会出现在太阳周围,使人们能够一睹它的真容。 在日冕仪出现之前,日全食是科学家们进行日冕研究观测的首要时机。 1860年,天文学家坦普尔来到西班牙观测一次日全食。 与其他日全食期间的观测记录相比,坦普尔的记录显得十分特别,因为日冕附近出现了一个少见的圆环状结构。 当今天研究者们对太阳风暴爆发时的形态有了深入的认知后,坦普尔的这次观测被普遍认为是,人类历史上亲眼捕捉到了太阳风暴的踪迹。 图:2003年soho飞船上的日冕仪拍摄到的日冕物质抛射图像 图:1860年的日食观测,右下角的环状结构被认为是早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 而在1879年的一次日食观测中,美国天文学家查尔斯 杨怀着却被太阳坑了一把。 他在日冕中找到了一种 新 的元素,其光谱发射线是之前从未见到过的。这种元素被命名为 coronium ,即日冕的英文单词 corona 和表示金属元素的词根 ium 的组合。 在之后60年的时间里,不少科学家对 coronium 的性质做了研究和推测,但终忧伤地发现,这是太阳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。 其实,它并非一种真实存在的元素,那种从未见过的光谱发射线,实际上是高度电离的13价铁离子发出的。 在地球上,我们常见的铁离子通常为2价或3价,即铁原子失去了2-3个电子。而日冕上的铁离子竟然被生吞活剥地弄走了13个电子!这意味着那里的温度高达数百万度。 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的发现。 如果你在野外撑起烤箱,准备进行一次开心的烧烤时,你肯定会把要烧烤的食材尽量得靠近烤箱上的木炭,因为距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,食物就能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。 太阳靠里的区域中,核聚变反应像烤箱里烧红的木炭一样,产出了太阳发射的几乎所有能量,温度高达数成千上万度。从那里到太阳表面的光球,温度逐渐降低到数千度。 然而在光球以上,奇怪的事件发生了: 随着距离的增加,温度非但没有降低,反而从光球的几千度急剧的增高到了日冕的数百万度。 图:日冕加热(图片来自互联网) 这种现象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,日冕一定是从什么地方获取了温度增加的能量。 空间物理学界提出了 波动理论 和 磁重联理论 来解释日冕加热的过程。然而,这两种理论都不完备,都只能解释一部分观测现象。 不能代替的观测良机 现在,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日冕仪来制造人工日食,进行常规性的日冕观测,而不用苦苦等待下一次日全食的到来。在我们监测太阳的soho飞船、stereo飞船上,都装备了这种仪器。 图:soho飞船发布在网站上的实时日冕观测 但日冕仪有着固有的缺陷: 为了不至于让太阳的强光烧毁敏感的探测器,日冕仪的遮挡的范围要比太阳光球大一点。 图:soho飞船采用的lasco日冕仪 如果我们将太阳中心到光球表面的距离定义为1个太阳半径的话,soho飞船低能够观测到1.1个太阳半径,stereo飞船低能够观测到1.3个太阳半径。 这让从太阳表面到1.1个太阳半径的区域成为了 日冕仪盲区 。 而这个盲区,恰好又是日冕加热过程发生的关键区域。只有获得了关于这个区域的观测数据,才有希望解开日冕加热机制的谜团。 图:soho飞船拍摄的日冕图像,图中有一片纯蓝色的区域,就是没有数据的日冕仪观测盲区 日全食发生时,存在一个兴趣的巧合: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月球的400倍,而太阳到月球的距离也恰好约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。因为此,月球遮挡的范围几乎的等于1个太阳半径,而没有往外扩展。 这使得科学家们获得了 日冕仪盲区 难得的观测机会。 相比于卫星观测,日食期间的地面观测还具有观测分辨率更高的特点,将会对我们树立更的日冕大气模型提供依据,从而能更好的预测太阳风暴的产生。 超级日全食 全民参与,科学相伴 早在此次美国的日食到来之前,美国的研究者们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。除了常规性的地面观测外,他们还动用了一架湾流v型喷气式飞机,飞到万米高空,来观测到被大气层阻隔的红外信号。 科学家们还动员遍布全美的业余天文爱好者,通过 美洲大陆公民望远镜日食 (cate)项目提交它们拍摄到的日食照片,让科学家们能够综合掌握日冕在日食随时间变化的情况。用于观测日的湾流v型喷气式飞机,可能是个很酷的观测平台! 有全民参与的热情和前沿科学的产出,日全食观测可能是完美的科学研究活动形态之一的典范。
标题:“科学家:特殊的“看”日食妙招”
地址:http://www.0317jhgd.com//dfqcxw/191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