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新能源地图中一直崩溃的美国,有着最近大势所趋的意义。
其中有两件事,特别引人注目。
一个是福特f150的电动版发布前,一直被怀疑身体不适、腿脚不便的拜登,不辞辛劳来到福特总部,在特勤服务的护送下,来到老人的赛车比赛,亲自带盐。
不能期待f150电动版,在发表后的两天内获得了4万件以上的订单,炸弹的真相被掩盖了。
二是文在寅率领韩国四大财团访美,疯狂“撒币”,其中一半以上被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撒走,极大地取悦了拜登政权。 新能源也在地缘政治中享受了亮点。
除了拜登政府大力出售的1740亿美元电动汽车支援计划外,还借鉴了中、欧两地的经验,实现了稳定的起飞节奏。
新能源“第三极”的兴起
说美国新能源崩溃,本来就不太合适。
毕竟,特斯拉全球领先,老牌汽车企业通用,福特储备深厚,硅谷还在自动驾驶前沿,美股养活了包括“蔚小理”在内的众多初创车企业。
但是,关于新能源的体积,美国确实不太看好。 在全球汽车市场三级的中美欧中,中国以强劲的补贴+较大的基础设施,在规模上遥遥领先。 受补贴和排放政策的刺激,欧洲去年市场将翻一番以上,赶超中国。 年,中欧合计占世界80%以上的新能源销量。
相比之下,美国的份额只有10%。
如果计算新能源渗透率,美国市场只有2%,低于世界平均4%。 其中,特斯拉一家占60%以上的销售额,按纯电计算,超过80%,绝对占统治地位。
美国市场不看好新能源,有地理(广阔)、资源(页岩革命后油气丰富、汽车文化)、大排量汽油车)等客观因素,但政策上不给力也是一大原因。 特别是在特朗普政权下,支持化石能源,但对新能源置之不理,在排放政策上更是后退了。
拜登上台后,带来混乱总之,拥抱新能源,支撑电动汽车。 加大力度的1740亿美元“大礼包”中,除了1000亿美元的费用扣除和150亿美元的建设费用外,还有总额450亿美元的电动校车、公交车资金。 因为方向已经确定,所以请在很多管理下,尽快支撑市场。
从中国欧洲的经验来看,计划一旦实施,刺激效果非常大。
福特f150电动版,来的正是时候。
目前,特斯拉支撑着市场,但辐射范围仅限于东、西海岸。 美国广大的内陆地区,大部分是新能源沙漠。 f150是像五菱宏光一样的国民车的地位,具备补助金和充电基础设施,对普通的美国家庭很有吸引力。 而且通用悍马ev、特斯拉cybertruck等本土车也相继进入市场,期待着美国新能源地图的重构。
赶上中欧就不太好说了,但在拜登任内,预计美国新能源体积将明显增大,至少与中欧的距离将拉近,形成抢角之势。
韩国系电池丰收迫在眉睫
但是,与欧洲的情况很接近,美国的新能源要起飞,也有动力电池这一大隐患。
世界动力电池市场基本上受中日韩控制,三国年出货量超过世界的90%。 在美国市场上,除了特斯拉和松下长期被联系在一起外,其他电池来源几乎被韩系三大制造商lg、三星sdi和ski所垄断。 现在,3家公司都在美国设有工厂,除特斯拉外,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很信赖。
依赖度高意味着风险高。 去年,由于动力电池的起火风险,福特、通用的新能源车相继发生大规模召回,两个“挖洞”的是三星sdi和lg。 但是,为了供应链的稳定,两件事最后都会悄悄解决,不会像遭遇同样召回的现代那样,公开计算召回价格和lg。
lg和ski的诉讼纠纷曾经困扰着拜登政权。 2019年4月,lg在美国递交诉状,指控ski窃取商业机密。 今年2月,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( itc )做出有利于lg的判决,ski面临长达10年的进口禁令。 后者的威胁迫使电池业务退出美国市场。 被率领一军的拜登政权仲裁,终于让ski吃了亏。
只是,如果韩系制造商不放心的话,美国只能暂时忍耐。 在中日韩之间,日系制造商在规模和技术路线问题上贡献有限。 关于中国,在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,几乎没有可能性。 在福特总部的讲话中,拜登已经把中国当作新能源上的假想敌,表示“世界80%的动力电池都是中国生产的”(真实性存疑),并呼吁“不能让中国获胜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与韩系密切相关成为了主要选择。 迄今为止,通用电气与lg建立了合资企业ultium cells,以生产小区。 f150电动版发布的第二天,福特宣布与ski签署合资合同,生产一种叫做ionboost的新电池。
几天后,文在寅访美期间,lg和sk共签订了140亿电池投资大宗合同,现代计划投资超过70亿,在美国构建新能源产品和充电基础设施,令拜登政府高兴。
“散币”的韩系制造商们也充满了喜悦。 本来,在应对中国企业竞争的同时,必须警惕欧洲汽车企业自产电池的冲动,压力不小。 如今,拥有尚处于洼地的美国市场,未来的收成和市场地位确实有保障。
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?
美韩在新能源产业上亲密交流,从外部联系中国并不容易。
中美竞争的主题,已经泛化,无处不在。 拜登为了推销电动汽车支援政策,不惜“拥抱”,谈到中国新能源世界第一,美国远远落后,呼吁“不能让中国赢”。 基本逻辑与渲染中国军事力量增加国防预算没有区别。 而且,语言还回响在耳边,很快就和韩国进行了多次布局。 许多媒体解释为“遏制和均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”也不足为奇。
这样的解读,令人担忧,警醒,没什么缺点,但多少有点杞人忧天。
中国的新能源产业,现在也是以内循环为主。 有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场,政策支撑,产业链完善,能否崛起,或者能崛起到什么程度,多半要看自己的造化。 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被卡在脖子上的风险,但至少不是电池。
深入地说,除了杞忧之外,也许还有点自己抬高了价格。
在去年的全球动力电池搭载台数排行榜中,中国企业众多上榜,前10名占大半,但大多立足于国内。 至于真正的全球供应能力,可能只有宁德时代和远景aesc。 其中,后者本来属于日产,但被愿景集团收购后,姓中了。
宁德时代的战术重点在欧洲。 从前年开始向大众、psa、宝马的海外工厂大量出口电池,正在建设中的德国工厂也计划明年开始生产。 但是,在美国,年末设立分公司后,除了在储藏业务上偶尔被斩首外,几乎没有什么动静。
在这种情况下,美国想要遏制,但恐怕找不到任何机会。
当然,对很多公司来说,国内有市场,电池外的供给是不可缺少的。 但是,能够出国供应世界汽车的企业已经证明,至少在技术、质量、供应能力、甚至政策合规方面有更严格的标准。 被拜登喝了“迷魂汤”之后,我以为中国的动力电池已经天下第一了。 不说别的,目前在电池专利储备方面,日韩德国公司仍遥遥领先,但中国公司一般相距10名。
所以,像国内很多领域一样,大而不强的缺点也存在于电池领域。 目前,国内电池生产能力达到270gwh,是全年全球总装机量的两倍,但大多集中在低端。 高端的高质量生产能力,相反供给不足。 换言之,国内市场还不了解,将生产能力转移到外面,不太有说服力。
打铁需要自己硬。 中国的电池公司真的很想出去。 首先必须练习硬实力。 在此之前,担心地缘政治问题是多余的。
标题:“美国新能源起飞,得靠韩国“加电”?”
地址:http://www.0317jhgd.com//dfqcxw/15191.html